今天是: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信息公开>>规划计划

娄底市文化(新闻出版)系统“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强市”战略的核心内容,对实现娄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湖南省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娄底市“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娄底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娄底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娄底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三国名相蒋琬、清末重臣曾国藩、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等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有梅山蚩尤文化、国藩耕读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等享誉海内外的地域文化品牌,有新化山歌、梅山傩戏、珠梅抬故事等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文化,有乡间侯府——富厚堂、杨家滩晚清风貌建筑群、三甲共产主义红旗村等富有开发价值的历史特色古民居,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娄底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二)山水资源钟灵毓秀。据国家旅游资源标准普查,娄底现有等级单位资源176个,其中人文资源103个,自然资源73个,有水府庙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片区1处,曾国藩故居和紫鹊界梯田五级资源区2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世界锑都锡矿山、湄江地质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四级资源区5处,九峰山、洪家山、车田江、仙女寨等生态休闲度假地70多处,秀美的山水自然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娄底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增长,规模日益扩大,初步形成了涵盖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图书音像、生态休闲、演出、工艺美术、艺术培训、文化娱乐、动漫网络等在内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外资、民营共存的多元化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已达3000余家,从业人员高达4万余人。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四)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已成为不少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为发展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湖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大力提倡和推行“文化强省”战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协同推进,文化产品需求持续增加,为发展娄底文化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在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提出了“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十二五”七大新兴战略性产品之一予以重点扶持。目前,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已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
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娄底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绝好的机遇,但文化产业发展仍滞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不够大,产业化程序还不高,与先进市州相比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发展思路亟待明晰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否充分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与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保证,按照规划先行、重点突破、市场主导、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文化潜在的影响力转变为经济竞争力,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建设文化强市和娄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原则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经济对文化的支持、支撑作用,注重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催发、推动作用,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选择市场需求大、竞争力强、关联性大的重点项目率先突破;引导经济基础好,特色文化浓,人流、物流旺的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扶持经济效益好、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企业率先做大做强,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3、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引导消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4、保护挖掘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注重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和谐统一,注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挖掘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加强保护,形成保护、挖掘、开发、利用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从对接、融入长株潭3+5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科学确定娄底文化资源定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建立富有娄底特有的文化产业体系,提高娄底文化产业在省内外的经济竞争力。
5、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既相互交叉渗透又相互独立的不同形态,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根据其不同属性,采取分类指导和不同的政策措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鼓励与推动技术创新,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快产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促进国有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组建国有文化资产控股公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完善市场经济主体,规范市场运行行为。
三、发展目标
把娄底建设成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生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市场活跃,并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总收入要占全市GDP6%以上,增长率15%以上,比“十一五”期末总产值翻一番。生产规模上亿元的企业1个,五千万元的企业2个,千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
四、工作重点
(一)文化旅游业
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旅游。以娄底城市文化旅游为中心点,包括涟源、娄星、经开区、双峰洪山殿为主的区域,突出森林体系与城市文化旅游建设,主打森林城市旅游品牌、生态城市文化品牌,同时发展娄底周边的城郊旅游,着力打造城市与城郊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好水府旅游示范片区,尤其是加快龙山、仙女寨、洪家山、雷峰山、白马湖、湄江、涟水、孙水“亲山亲水”型城市游憩体系的规划建设,建成长珠潭“后花园”。新化、冷水江等地突出梅山文化和生态旅游建设,主打“蚩尤故里·天下梅山”品牌,结合梅山龙宫的开发,努力把梅山龙宫——大熊山打造成为一个精品文化旅游战略。同时加大对紫鹊界和奉家稻作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和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成国内外著名民俗宗教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带入大湘西文化旅游圈。双峰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文化和九峰山生态旅游为背景,加快曾国藩文化特别是家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着力打造“湘军之源·家教体验”旅游胜地,深入挖掘湖湘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与湖南文化旅游对接。
进一步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保护开发现有的蔡和森蔡畅纪念馆、成仿吾陈列馆、锡矿山中共第一个企业支部和锡矿山老采矿场遗址展览馆等红色纪念场所,整体搬迁罗盛教纪念馆,挖掘整理李聚奎、李振翩、陈天华、陈正湘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战略,努力把娄底建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优秀旅游城市。
(二)印刷出版业
加快印刷业的规模化、集聚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建设印刷工业园,集约发展,通过吸引外资、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印刷企业,坚持“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发展方向,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管理,加快印刷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印刷业的升级优化。
支持娄底城区新闻网络中心与城南图书影视城建设,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县市和基层图书发行网点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图书出版产业,积极拓展电子音像网络出版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高科技印刷等数字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行业,促进发行业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促进特色书店、便民书店、农村发行网点、校园书店、农家书屋、报刊亭等各类发行网点的协调发展,促进多种业态共同发展。
(三)演艺娱乐业
加快国有院团改革步伐,整合全市演艺资源,重点扶持市花鼓戏剧团与星星影剧院合并为娄底大剧院,积极推行编导人、制作人制度,鼓励专业剧团走出娄底,开拓演出市场,推动演出业的规模发展。加强同传媒业的合作,推动舞台表演艺术产品向电子、图书等传媒产品的转化。积极鼓励社会办团,形成公有、非公有等多种艺术表演组织形式竞争发展的格局。
保护、发掘并创新娄底民间艺术形式,丰富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演出内容,大力扶持演艺娱乐品牌,以娄底历史名人、民间故事为主线,打造《娄·氐》、《十麻子传奇》、《神话蚩尤》等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文艺产品。
积极鼓励发展面向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扶植娄底月塘KTV娱乐一条街,促进文化娱乐企业规模化、连锁化、跨地区经营,大力发展歌厅、酒吧、保健等雅俗共赏的休闲产品,推动娄底歌厅业的差异化重组,规划建设好酒吧、仿古和美食等特色文化街区,力争形成“一街一品”的特色品牌。
规范艺术培训行为,建立艺术培训产业的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整合、开发和利用现有文化教育系统各院校、馆的师资和设备资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艺术培训业,大力发展声乐、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湘绣、工艺等艺术培训项目,鼓励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对演艺娱乐业发展的引导,期末力争配齐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车,把娄底打造成我国中部的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四)创意动漫业
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发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借鉴长沙“动漫之都”的成熟经验,以创意为基础,以原创动漫制作为核心,建立适合动漫产业发展的创意平台、产业平台、传播平台、技术平台、展示平台和销售平台,形成动漫产业创作、研发、制作、加工、出版、发行、教育培训、播出和衍生产品开发等完整的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中小型动漫企业。
依托工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室内装饰业和印刷业、广告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创意设计业,提高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水平。鼓励支持科技单位、大专院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创意设计界进行广泛合作,提升设计水平,创造我市设计品牌。
(五)工艺美术业
大力扶持发展溪砚工艺美术制作,定期举办溪砚博览会和藏品展示会,开展溪砚工艺大师和精品名砚评比活动,推动溪砚创作和艺术创新。采取政府统一规划、政策扶持的有力措施,重点建设溪砚文化村,发展以溪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促进观、赏、游、购一条龙的溪砚工艺美术业发展。
延伸溪砚产业链,扶持发展中国文房四宝、国画、油画、书法艺术等相关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形成文房四宝系列产品生产、展览、销售的产业簇群,形成由溪砚衍生的高端开发市场。
大力扶持发展梅山竹编工艺美术制作,集合新化竹编工艺大师,整合新化境内竹编工艺厂,建设以竹编加工销售、技术培训为中心于一体的梅山竹编工艺大市场,同时兼营竹雕、根雕、傩面雕等富有民间特色的工艺产品,促进娄底文化旅游业发展。
充分挖掘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大力发展木雕、根雕、十字绣、珠宝首饰品、金属工艺品、美术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等其他各类工艺美术制作业,以手工艺为资本,吸收社会各类资金,扶持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企业集群,促进以溪砚和竹编为龙头的各类工艺美术品制作业发展,增强与旅游业的产业联系,把工艺美术品制作业做大做强。
(六)文博市场业
鼓励民间兴办各种特色的博物馆,如奇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南方农耕博物馆和书画艺术馆,加强馆藏文物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森林资源,建设文化气氛浓厚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主题公园。
(七)饮食文化业
挖掘湘中特色饮食文化,重点挖掘梅山饮食文化和龙山中医保健饮食文化,在娄底城区和新化县城建成特色饮食文化集群片区,培育一批特色饮食产品,扶持一批重点餐饮文化品牌。
五、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一)强化功能分区
根据全市各地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与各自优势,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
1、娄底中心城区(包括娄星区、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主要发展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创意设计业、数字资讯业、印刷出版业、广告会展业、艺术培训业、文化休闲业、体育健身业、信息咨询业、动漫游戏业、文化物流业、饮食文化业;
2、冷水江: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影视传媒业、节庆会展业、文娱休闲业;
3、涟源: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中医养生业、文博会展业;
4、双峰: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农业观光业、生态休闲业、影视设备业、艺术创意业、艺术培训业;
5、新化: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饮食文化业、工艺美术业、陶瓷创意业、民俗文化业、武术健身业。
(二)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效益的原则,实施“一区”、“两园”、“三带”、“五街”、“九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群体。
1、一区
娄底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以月塘街演艺娱乐一条街,包括娄底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在内的娄底文化公园,点线连通,集群发展,形成融现代传媒、演艺娱乐、体育健身、新闻出版、艺术创作、文化创意、艺术培训、影视动漫、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饮食文化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核心聚集区,打造成湖南最大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密集区,促进娄底文化产业集约快速发展,提升娄底文化产业整体品质和良好形象。
2、两园
水府影视文化产业园——依靠全国“情系农民工  关爱留守儿童”影视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支持,联合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在娄底水府示范片区建立全国首个农民工影视文化产业园,整合娄底境内的奇山秀水名人,建造以湘军题材为主的影视剧外景群区,配套特色文化广场和专题文化展馆、休闲娱乐游艺园区、生态休闲宾馆等文化设施,兼容农民工、湘军和各类影视拍摄题材,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综合影视文化产业园,有力推动娄底影视动漫业、溪砚工艺美术业和生态休闲业高速发展,促进“两型社会”水府示范片区建设。
娄底印刷工业园——充分利用新化洋溪人、双峰井字人在全国数字印刷、打印复制的巨大网络和高额市场,整合娄底现有印刷行业,在万宝新区建设现代印刷工业园,引入先进生产线,建立以娄底日报印刷厂为龙头的办公印务中心,以涟钢印刷厂、顺丰彩印包装厂为龙头的包装印务中心,以博通图文为龙头的数码印务中心,招商引资建立以办公耗材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耗材物流中心,形成行业分工明细、厂家密切合作的印刷产业格局,建成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覆盖湘中地区、辐射周边省市的现代印刷产业园。
3、三带
富厚堂历史文化旅游带——依托曾国藩故居和杨家滩晚清古建筑群,充分挖掘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湘军文化,扶持曾国藩学堂全国连锁发展,修建晚清风貌一条街和湘中民俗博物馆,征集文物,修复古建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两地联动,大力发展历史文化名人旅游。
紫鹊界民俗风情带——以紫鹊界-梅山龙宫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现实基础,挖掘千年稻作文化和梅山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包括水车镇综合服务区、紫鹊界梯田观光区、白旗峰生态观光区和楼下民俗文化村、正龙民居建筑文化村、水车农耕文化园、奉家古桃花源生态观光区在内的紫鹊界-奉家古桃花源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包括大熊山蚩尤故里文化主题公园、梅山民俗风情园、中华梅山城等体现梅山民俗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区,打造全国有名的民俗文化风情带。
湄江、龙山休闲带——依托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修建包括攀岩、划艇、拓展等项目在内的户外休闲中心;依托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维修药王殿,修建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药王购物街、药用植物展示长廊、诗词碑廊等项目在内的药王文化主题公园,挖掘和弘扬孙思邈中药保健养生文化,打造成国内上档次的休闲风光带。
4、五街
娄底仿古文化艺术步行街——在进入娄底文化公园的引路上建设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文化艺术步行街,融湘中民俗表演、书画艺术培训创作、艺术产品交易、现代工艺品生产、广告设计、动漫创意、饮食文化于一体,促进文化产业自觉聚集。
娄星竹山文化科技一条街——依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艺术楼、体育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研究、生产力量,在竹山路发展科技文化一条街。主要内容包括:科技研发成果展示和销售,工艺设计产品展示和销售,歌舞曲艺表演,心理测量以及以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励志教育、学习能力训练和特殊技能培训,书画艺术创作与交易,促进高校文化生产力转变为经济生产力。
吉星餐饮动漫文化街——依托娄底中心城区吉星路、建设街和株山公园旁现有成片发展的餐饮格局,整合娄底餐饮名店面,集群发展。同时,建设“金和天下”IT创业科技园及动漫产业创作基地,打造湘中最大的餐饮动漫文化集约发展街区。
双峰国藩文化艺术书画街——以曾国藩学校、艺芳人口艺术园为依托,修建曾国藩文化园、禹之谟纪念馆、王憨山艺术馆、文化产品交易区、农民书画艺术中心、曾国藩学堂、书画绿色长廊等项目在内的文化产业街区,挖掘整理双峰的历史名人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湖湘文化发源地”、“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品牌。
新化向东梅山文化美食街——利用新化县城向东老街现有古民居,修缮破旧的老民居,拆除全部现代建筑,复修明清风格建筑,连接北塔公园和沿江风光带,建成涵盖梅山风味名吃、竹编工艺生产、绿色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聚集街区,打造“蚩尤故里”、“中国梅山文化之乡”品牌。
4、八大文化产业基地
中华大熊山蚩尤祭祖基地——挖掘和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复原大熊山蚩尤屋场,修缮大熊山千年古寺,修建中华大熊山蚩尤祭坛,每年定期邀请海内外炎黄子孙代表在大熊山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确立新化是正宗“蚩尤故里”的文化品牌。
雷峰山宗教文化活动基地——完善双峰县洪山殿双修寺的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寺内肉身菩萨防腐处理力度,确保肉身佛金身不腐,聚集湘中宗教元素,利用四方水库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打造娄底最具人气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依托水府示范片区、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紫鹊界——梅山龙宫4A风景区、富厚堂4A级风景区、洪家山省级森林公园、九峰山省级森林公园、资江、涟水、孙水、车田江水库、仙女寨等全市生态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梅山文化、龙山药文化、湘娄红楼文化、珠梅抬故事、木偶戏、手狮舞等丰富多彩的湘中历史民俗文化,建立一批融民俗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文化艺术创作体验基地——以组织“中国著名作家看娄底”、“湖南油画家走进娄底写生创作”等大型文艺采风活动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人际关系,借鉴白马湖作家爱心书屋文艺创作基地的运作模式,利用市内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及繁多的矿山企业,建立涵盖美术、摄影、文学等多个艺术门类在内的文艺创作体验基地。
民间工艺美术生产基地——以国藩溪砚工艺为龙头,建立石刻工艺美术生产基地;以梅山竹编工艺为龙头,建立编织工艺美术生产基地;以永丰辣酱工艺为龙头,建立民间美食工艺生产基地。以娄底城区湘绣工艺为龙头,建立湖南湘中湘绣生产基地。
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共娄底市委党校的研究力量和教学设施,建立市内高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以各级艺术培训学校为依托的初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梅山民俗文化表演基地——在娄底仿古文化艺术一条街、新化向东街文化艺术街、紫鹊界风景名胜区、曹家镇梅山民俗文化村、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冷水江金竹山等地建立梅山民俗文化表演基地,展示梅山民俗风情,弘扬梅山历史文化。
陶瓷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深入调研新化电子陶瓷产业,在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科研攻关能力的龙头企业中,扶持2-3家陶瓷企业,建立国内领先的陶瓷创意产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陶瓷创意产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管理实施、文化部门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成立娄底市文化产业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
(二)推行项目负责制度
建立重点项目负责制度。市、县(市、区)、乡(镇)三级齐抓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落实“一个机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项目责任制,并纳入市、县(市、区)、乡(镇)年度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库,就项目施工、招商引资等建立定期调度、专项督察的机制,确保工作力度和效果。
(三)严格考核评估机制
市、县(市、区)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本地经济社会绩效考核内容,并占相当的比重与分值。市文化局负责市直文化产业项目的考核对接,对县(市、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日常指导,定期发布年度、季度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报告,真正做到有位置、有思路、有制度、有部署、有监管。